近年来,“虚拟养殖”概念悄然兴起。在看似趣味盎然的“虚拟养殖”投资背后,却可能暗藏非法集资陷阱。近期,浙江省义乌市检察院办理了一起非法吸收公众存款案,一举揭穿从“虚拟养鱼”到“未来矿场”的犯罪黑幕。(7月31日《检察日报》)
近年来,“虚拟养殖”作为一种新兴的线上养殖模式逐渐兴起。用户通过手机App或网络平台认养动物,由平台代为养殖,到期后获得实物回报或利润分成。作为数字经济与农业结合的创新模式,“虚拟养殖”本应大有可为,促进农业数字化,带动农村经济发展,却被部分不法分子利用,以高额回报为诱饵,行非法集资之实,严重扰乱金融秩序,损害投资者利益,影响行业健康发展。
“虚拟养殖”之所以容易被不法分子利用,主要缘于其商业模式的特点。不少问题平台以“低投入、高回报”为噱头,宣称投资者只需投入少量资金认养鸡、猪、牛等,就能在短期内获得远高于市场水平的收益。这种违背经济规律的承诺,往往是非法集资的典型特征。正规的虚拟养殖平台应与实体农业结合,确保资金用于真实养殖生产。但部分平台虚构养殖项目,将用户资金汇集形成资金池,通过“借新还旧”维持运作,一旦资金链断裂,便可能崩盘跑路。更值得警惕的是,许多平台未公开养殖基地、动物存栏量等关键信息,甚至伪造数据欺骗投资者。由于缺乏有效监管,加之难以核实项目真实性,投资者极易陷入骗局。
对此,需要多管齐下。相关部门应尽快制定行业规范,明确平台资质、资金托管、信息披露等要求,确保资金流向真实农业项目。公众需警惕“保本高收益”骗局,认清非法集资危害,参与“虚拟养殖”时选择有实体产业支撑、信息透明的正规平台。金融监管、公安、网信等部门应协同作战,对涉嫌非法集资的平台早发现、早查处,并加大惩处力度。唯有加强行业规范、提升公众防范意识、严厉打击违法行为,才能让“虚拟养殖”回归助农本质,而非沦为金融骗局的温床。
(广州日报评论员 张西流)